【中国教育报】肖波: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
2008-04-04 17:05  




《中国教育报》 (2008年04月04日 第003 版)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此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大学生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孝德教育因何被弱化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


应该说学校对于德育是很重视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设有专门课程,但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其中孝道教育就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因此忌讳谈孝,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孝。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在溺爱过度但孝育无力的环境中长大,许多学生家庭角色错位,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体谅、不尊重父母。一些在校学生身上呈现出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令人担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学生爱的能力的获得,应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爱自己的父母教起,再将爱之感情推衍开来,方能教化习成,但我们现在开展的一些情感教育,试图跳跃基础阶段,而只讲抽象道理,由于这样有违于教育教化机制与认同接受机制,学生爱的观念如空中楼阁一样难以建立起来。



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入:感恩图报,孝亲敬长。传统孝德主张“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这些至理名言,在今天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应敬长返本、亲亲感恩,而感恩报恩,即为孝道。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我们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

成才的动力,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


孝亲是孝敬与赡养父母,敬长是孝敬老师和长辈。在大学阶段,家长和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对象。老师给予了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了学生的精神发展,因此对老师的培养教诲,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悌亲睦友,和谐人际。在传统孝德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义”的论述,主张人们应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长上”(《孟子·告子下》),如此则可以“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认识与处理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现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我感受,很少介意他人想法;交往过程中功利心明显,人际关系中较缺乏宽容与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德的精义,应该由孝及悌,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礼记·祭义》中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教育家蔡元培也说:“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其中矣。”传统孝德精神实质为爱心、敬意、忠德、顺行,其中爱、敬为孝德之心之基础,忠、顺为孝德之行之应用。“无私,忠也”(《左传·成公九年》)的思想被后世的思想家进一步发挥演绎:忘私才能尽己,克己方能为公,最终发展为“天下为公”的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精神。这些孝德思想包括修德途径对今人仍有巨大的启示作用。历史长河中,本源自孝的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培育出了众多道德高洁的廉臣孝子。而今天,我们将更新改造后的孝德加入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求青年大学生不仅仅为自己父母尽孝,更要为天下父母尽孝,期待他们报亲扬名、入世治国、建功立业,取得从爱父母到爱“父母之邦”的飞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祖国尽忠,为民族尽孝。



孝德教育需要创新实践


孝意识的生发固然有一定的自然或血缘的基础,但作为孝心和孝行相统一的孝德,却不是自发产生的,要使之融入德育工作,完善学生人格,需要开展长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一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讨论,提高对孝育的理性认识与道德认同。改造

创新后的孝德,属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范畴,在高校德育内容中完全应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应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德元素,使之参与育人过程。例如,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大家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增进对孝德教育的理性认同。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激荡学生心灵。2007 年,中宣部等组织评选推出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在 11 名孝老爱亲标兵里,有 6 名是高校学生,这是对大学生开展孝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听了这些身边人感人至深的孝思孝行,定会使平时开口闭口“郁闷”、萎靡麻木的校园一族精神为之一振。榜样在前,心有所依,人有所随,这比只听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教育效果相差何止云泥!是否要感激别人的资助,是否积极准备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在就业选择时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孰先孰后,这些都是开展主题教育的好话题。


三是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开展孝德教育,就要把孝的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导行,以行表情,促进学生起教于微细,尝试于躬行,知行统一。在校园可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孝老爱

亲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干休所等处去实践体验,传播爱意,还可以通过“一封家书”、“生日念亲恩”、“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西路272号 邮政编码:432000 电话:0712-2345537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