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肖波:青少年孝德教育不可缺
2011-07-06 16:35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6日 16版)



当今社会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因素值得考虑:其一,在全球性的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的实施变得困难。其二,片面的社会发展观使整个社会“道德衰退”。其三,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建设要探索有效切入点和新载体。


在这种背景之下,首届中华孝文化征文活动组委会于2010年8月20日—9月30日组织开展了“中华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大样本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7万份,回收问卷31万份,以湖北省孝感市大、中、小学生孝德现状为例,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角度挖掘丰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素材。



青少年孝德现状不容乐观


根据本次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结果,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总体评价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当前青少年了解孝文化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17.4%被访者认为家庭是主要的了解孝文化的途径。


当前青少年对孝文化的原本含义、延伸含义的了解不尽一致。只有41.5%的被访者非常同意“孝德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只有34.4%的被访者非常同意“健康成长、成才是对父母尽孝”,只有51.7%的被访者非常同意“热爱祖国,报效国家是对国家尽孝”。


当前青少年对如何行孝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别有18.1%的被访者一般同意“会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样尊重他人的父母”,30.8%的比较同意,40.4%的非常同意;只有38.8%的被访者非常同意“你很乐意给父母洗脚端茶”,28.9%的比较同意,两者相加只有67.7%的人。


当前青少年与父母、与家庭的代际关系值得重视。只有24.8%的被访者非常了解自己父母的健康状况,22.2%的被访者愿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当前青少年孝亲意识较为浓厚,但敬养行为在弱化。他们对待孝的社会态度及价值取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他们思考问题多以自己为重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较少会主动的了解关心他人。在访谈中多数人并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理解父母,去从行动上孝顺父母,甚至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举动,还有个别子女因未能满足个人要求而伤害父母.



以孝德教育培养良好性格


通过对大样本问卷的初步分析不难发现,青少年的孝德认知与孝德行为之间存在偏差,知行脱节,青少年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青少年孝德价值取向重现实、重效益,呈现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访谈还发现一个普遍尊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部分青少年道德认知上认可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行为规范,包括优秀的孝德规范,但不愿意付诸行动,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即在课堂与在课外不一样,在人前与在人后不一样,在校内与在校外不一样,在家里与在家外不一样。可能在学校是受老师喜欢、同学爱戴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但一旦离开特定场合和特定环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呈现出自私、霸道、虚伪、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犯罪。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唤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挖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的孝文化的精华,搭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以孝文化教育为切入口,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形式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无疑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益之举。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西路272号 邮政编码:432000 电话:0712-2345537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