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诠释新探——兼论孔子何以为孝
作 者:刘晓颖
作者机构: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 版 物:《今古文创》
年 卷 期:2022年 第01期
页 码:66-68页
摘 要: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诠释,因涉及伦理矛盾,故而历代注家异说纷呈,并试图为其存在找合理性依据,然仍有让人诟病的诠释漏洞。为此,从"无改于父之道"的诠释困境入手,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在于对"三年"词性的不确定,对"父之道"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孝"认识的不足。就"三年"而言,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言其时间之久。就"道"的真正内涵,则是其"合理部分",即是善道,终极依归是成就"四行和"的人道善。就"孝"而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讲求的是"发心"纯良,而不是外在礼仪的"求得是当",其终极依归在"仁"上。因此,此章的关键在于"道"与"孝"要形成不错缪的联系,"父之道"应合于"道","道"的终极依归应在人道善上,"孝"的终极依归应在"仁"上。人道善,即四行和,即"仁义礼智"合而为一,处在人道的终极和谐状态,故不错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