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政治:《荀子》孝道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儒学意义
作 者:冯俊 张奇伟
作者机构:[1]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临汾041000;[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
出 版 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卷 期:2019年 第1期
页 码:129-134页
摘 要:《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