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
2025-10-11 11:32  

9月27日,2025年湖北·孝感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湖北工程学院举行。作为孝感孝文化旅游节重要板块,本次活动以“孝文化与支点建设”为核心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3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话孝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新路径。

活动聚焦传统孝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学者们的主旨发言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强音。

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提出,应结合现代家庭结构变化,构建新时代的孝道伦理规范。武汉大学伍新木教授则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孝文化如何助力树立积极老龄观。此外,新质生产力赋能孝文化国际传播、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等议题也引发了热烈讨论。




      在随后进行的跨领域分组研讨中,孝文化的实践疆界得到了有效拓展。学者们在4个平行论坛内各抒己见,提出银龄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深度融入孝文化内核,探讨了孝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具体方案,并聚焦AI技术、媒体传播在弘扬孝文化中的创新应用。这些讨论紧扣基层治理与家庭教育等现实议题,充分展现了孝文化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与会代表还前往多处场馆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知孝文化的传承与活力。在空降兵军军史馆,代表们感受了孝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交融;在湖北工程学院简牍文化活化利用基地,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关于孝道的文献记载,展现了学术研究赋予古老文字的新生;在云梦县博物馆,丰富的实物与场景还原,让与会者直观体会到孝文化在当地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为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现实素材。



交流活动金句频出


1.社会和谐稳定需个体、家庭、社会与国家共同努力,包括加强亲情纽带、提升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教育。

2.孝文化传承的旗帜和创造性转化的最高境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老敬老的重要论述和实践为引领。

3.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等传统价值观,现代社会能够汲取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在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需重构传播方式,提升效率与精准性。

5.通过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智慧和方案的贡献,旨在建设文化强国,彰显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性。

6.政策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健康文化服务的拓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促进银发经济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7.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环境及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化记忆功能在促进地方性文化认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亦发挥重要作用。

8.家庭在构建社会文明、强化国家安全体系及推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还是提供安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关键。

9.马克思将家庭关系视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部分,主张家庭中应存在平等和谐与双向义务,而非单向回报。

10.家庭、社会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参与养老,孝道传承需结合教育、科技与法律,构建老年人友好社会。

11.中国孝文化在现代社会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重要性,不仅作为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宝贵资源,也是增强文化认同与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关键。

12.需以符号重构为内核、叙事创新为支撑、技术赋能为手段、主体协同为保障,构建起全链条的孝文化国际传播体系,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独特光彩,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交流互鉴的活泼氛围,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利用新兴技术,如AR技术,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提议开发特色网络课程和文化品牌,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4.传承传统文化不应局限于地域,而需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维度综合考量。

15.随着社会变迁,孝文化面临家庭结构变革、多元价值观冲击以及老龄化社会等挑战。为此,提出了重构亲子关系、内涵转型和精神关怀、以及社会责任与传承的建议。

16.尽管学术界在研究孝文化时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不足,但通过研究发现孝治思想在现代转化中寻找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可能性,特别强调了法家对儒家孝思想的促进作用。

17.当下出土的新文献对秦汉孝文化史的研究有强化作用。

18.唐代墓志铭不仅是记录逝者生平的文字载体,更是传承孝道、弘扬家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19.需辨析传统孝道内涵与现代价值体系的适配性,警惕简单移植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

20.以孝文化创新促进大中小思政课内涵一体化、素材一体化和实践教学一体化。

21.设立“中国孝文化博物馆”,整合全国孝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  配套建设“中华简牍文化馆”“城乡记忆馆”等特色展馆,形成文化矩阵。

22.倡导“平等尊重、双向互助、理性实践、社会协同”的现代孝道理念,构建新型孝道模型,推动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观融合。  

23.孝文化以其“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天下一家”的共同体思维、“血浓于水”的亲情伦理和“多元一体”的传承逻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深刻的理论契合。

24.中华孝文化是以“事亲行孝,明德至善”为特征的、蕴含“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

25.需以法治划定底线、以德治凝聚共识、以技术拓展路径,实现孝文化从家庭伦理到公共治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西路272号 邮政编码:432000 电话:0712-2345537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