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7日 来源:淄博日报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个人道德修养、社会道德修养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孝”字的含义,中国最早的字典《尔雅》中说:“善父母为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无论字形还是释义,孝都体现出子女对父母的侍奉,都在指以子女为主导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而这种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优良品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孝经》开篇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自古以来齐地都有重视孝道的传统,孝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的代表作《管子》中有许多有关孝道的论述,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孝子。《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自述:“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说明他在战场上命悬一线时,还不忘奉养老母的义务,为此甘愿被人视作胆怯。所以,他在被齐桓公任命为国相后,便坚定不移地推行孝道,以孝敬父母之心,去爱护、体恤全国的父老,更早地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道推广至齐国社会。
《管子》认为孝是人的高尚德行之一。“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而“义有七体”,首要的便是“孝悌慈惠,以养亲戚”(《管子·五辅》)。“四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百姓懂得其中的“义”就不会任意妄为,才会懂得“中正”,然后做到万事协调和顺。《管子·形势解》中说:“孝者,子妇之高行也……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爱亲善养,思敬奉教,子妇之常也。以事其亲,终而复始。”因此,《管子》把孝视为一种基本的、人人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同时,《管子》对孝道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内政外交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管子》非常重视后代教育,并把孝道教育纳入其中。管仲向桓公建议四民分业而居,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在一起,有利于他们对后代进行道德和职业教育。其中士阶层聚居一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管子·小匡》)。以此来教育子弟,天长日久,他们的思想就安定下来,不会见异思迁。临淄稷下学宫还专门出台了学生必须遵守的纪律,要求学生要做到“温柔孝悌,毋骄恃力”(《管子·弟子职》),说明当时全社会对孝悌教育的重视。
二、选人用人。《管子》把孝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之一,以此来要求人才恪守孝道。“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管子·小匡》)。乡里选拔人才,从为义、好学、聪明、质仁、孝、悌六个方面来考量,以此标准推举贤士,齐桓公亲自接见,并安排他们进入官府工作。当然,不守孝道的人也会被乡长上报,还要受到惩罚。
三、养老政策。为了鼓励社会遵守孝道,实现老有所养,管仲出任齐相后,推行了九项惠民的教化政策:“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其中“老老”即为养老、恤老的内容,包括在国都和其他城邑都设置掌管敬老事务的官员,七十、八十、九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不同程度的免除征役和赠肉的待遇,同时还劝勉他们的晚辈要“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
四、诸侯外交。除了在国内实行养老制度,管仲和齐桓公还把孝道推广到其他诸侯国。《幼官》记载,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第二次号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大匡》记载管仲建议向诸侯施加政令说:“从今以往二年,嫡子不闻孝,不闻爱其弟,不闻敬老国良,三者无一焉,可诛也。……士庶人闻之吏贤、孝、悌,可赏也。”可见,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齐桓公和管仲对孝道的推行是坚定不移的,在其他诸侯国之间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之后,淄博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孝子,他们以自己的孝行来诠释孝道,丰富了齐地孝文化的内涵。在临淄,西汉缇萦凭一己之力救下了即将惨遭肉刑的父亲淳于意,促成了肉刑的废除;东汉孝子江革背负母亲逃难,路遇贼人,贼人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北宋时,淄川孝子王樵的父母被契丹人掳走,王樵千里寻亲无果,守孝六年,发奋著书,后困守在自己所筑的“茧室”中;明代博山孝子王让,因孝行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赏识,成为皇太孙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的老师……除此之外,高青县还是因“卖身葬父”闻名的董永故里,博山受到孝妇颜文姜传说的滋养,一度以“颜神”“孝乡”为名。他们用最朴素的行为诠释着孝道,丰富了齐地孝文化的内涵。
当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成为横亘在每一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难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推动社会养老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从齐文化的孝道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作者来源:齐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