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肖波: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孝道节”
2014-04-02 15:20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2日  来源:中国文明网



 清明节是“感恩节” 因孝意而隽永

 生命因情感而生色,清明因孝意而隽永。孝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感恩。感恩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感谢父母,从广义上就是感谢所有有恩于己的人,乃至江山社稷。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为形;孝是感恩的前提,是为魂。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美德,孝是根本。感恩,一是要感恩父母,要能养亲、敬亲、尊亲,不能让父母担心,还要为父母分心、宽心。二是要推恩及人。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升华孝道,推己及人。也就像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长辈。三是要缅怀先祖,这是对亡者而言。要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志述事,将他们的遗志承传弘扬。清明扫墓,生者对先祖寄托哀思,就是慎终追远,敦亲行孝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仪式,寄托心灵,遥至先人。木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获得更多的山川灵气,不死精神。


 古来孝子怯清明 清明节是“孝亲节”

 古来孝子怯清明。霏霏细雨中,千门万户中走出的人们,身着素服,面带戚色,来到先人坟茔,向逝者献一束小花,酹一壶清酒,以首顿地,轻泣长号,表达对先辈的哀思、敬意和感谢。噫吁!一霎间,昨日爱怜今犹在,音容笑貌何处寻,三尺黄土,永隔天人。哀哀清明,凄凄离歌。漫山遍野氤氲的全是孝。孝是一种什么情感?是一种尊亲感恩之情,这是一切孝行的基础。做到“慎终追远”,这是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终矣。”通过葬礼和祭祀,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 


“卖身葬父”“闻雷泣墓”缘何能进入“二十四孝”?

 古人认为从“生孝”到“死孝”是一个不容中断的过程,认为父母死后仍然要尽孝,对已去的先人要感恩和追思。“二十四孝”为此推举了三个孝子榜样,一是董永“卖身葬父”。董永家境贫寒,为避兵乱,偕父母迁居安陆。不料父亲亡故,家贫如洗,董永无钱安葬父亲。他不忍将父尸抛于野外,为报答父亲养育之恩,卖身为奴,以换取费用安葬父亲。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得到了天上“七仙女”的帮助。二是丁兰“刻木事亲”。丁兰年幼时父母亡故,长大后欲奉养父母而不能,但“思念劬劳之因” ,故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画像,每天见像如见亲人,事之以礼,祭拜告慰。三是王裒“闻雷泣墓”。王裒德操高尚,言行必遵礼法,侍奉亲人至孝。他的母亲活着时,性极胆小,畏惧打雷。其母死后,葬于山林中,每次遇到风雨,听到雷声,王裒就即刻奔向母亲的墓地,跪拜哭泣,并诉说:孩儿王裒在此,母亲不要畏惧!


 这三个古代孝子故事,源于百姓家事,起于生活真实,虽然在具体做法不值得效法,但合乎儒家“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孝道主题,反映了对亡故父母的感恩和追思,表现了对父母劬劳的缅怀和传承。正如此,他们的孝心感天动地,他们的孝行人人景仰,流传古今。



 清明文化是历史馈赠 利于培育家国情怀

 曾经生别离,再度神交汇。清明节既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时节,也是洗涤心灵、凝聚力量的时刻;清明文化既是历史的宝贵馈赠,更应成为促进发展、影响今人的文化软实力。不妨从清明祭祀,血缘亲情展开,追思先贤先烈,培育感恩之心、责任意识乃至家国情怀。务使文化有魂,使之承载报本敬亲、爱国兴族的价值理念,并激发起千百万人的激情、渴望与梦想。


关闭窗口

湖北工程学院 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西路272号 邮政编码:432000 电话:0712-2345537 技术支持:湖北大鹏网络